6月25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商治理研究工作坊第2期在中国农业大学马锦明大楼举行。本期工作坊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和基层治理”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李春峰、首都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朱萌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周家彬博士担任主讲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负责人、研究员黄一兵担任特邀评论人。 社会动员和基层治理是关乎党执政根基的重要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期工作坊邀请的四位青年学者聚焦“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和基层治理”这一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进行了探讨。具体议题包括抗战时期根据地“三三制”原则的实践考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乡村选举研究、执政党转型与社会自治趋势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共党史中的基层与上层。 
董佳副教授以1940年前后晋西北地区的档案资料为基础,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共边区“三三制”政权组织制度的实施情况。他首先肯定了“三三制”取得的成绩。 “三三制”的实施使中共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更出色的社会动员整合能力,从而获取了社会公意的支持。然而,中共提出“三三制”主张后,虽对外声明愿与党外人士实行合作,不少党外人士也参加了政权,但其实际执行并不理想。各级政府中“党一色”和工作中党委“一把抓”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部分党内干部对党外干部的排挤、打压和生活上的歧视也影响了“三三制”政策的实施效果。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现象并未因“三三制”的实行而避免。因此,在总结“三三制”取得的经验的同时,也应当正视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李春峰副研究员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探究了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乡村选举实践。他指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制定一系列关于村选和村政权建设的条例、法规,完善村选步骤与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进而促进了边区民主政治的发展。然而,我们同样不应当忽略传统社会文化习俗与民主政治实践的张力、制度设置与实际运行的差异、政治行为与政治心理的不一致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厘清与解决,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 
朱萌博士以农村民间信仰问题为视角论述了执政党转型与社会自治趋势的互动关系。她首先强调了当前中共作为执政党面对着从一个以行政命令管制社会的政党转变为用法治思维引导社会有序自治的政党、从一个追求整齐划一的政党转变为能够适应和整合高度多元社会的政党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转型;进而运用田野调查得到的材料详细分析了民间信仰的发展对党执政基础的影响,得出了民间信仰中朴素的道德伦理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执政党社会文化建设目标的结论;最后,总结了当前基层政府应对民间信仰的四种方法。 
周家彬博士通过剖析中共党史中基层与上层之间的互动案例,阐述了基层问题在中共党史上的重要性,同时梳理了在基层实践中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当下的基层治理问题提供了历史参照。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黄一兵对四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点评。黄一兵研究员首先从整体上对四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评价。他认为四位学者具有研究方法实证化、思维活跃、基本功扎实等共同优点。随后,黄教授又针对每位主讲人在史料解读、事件呈现、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评论了各自研讨的长处,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指出把党史研究多样化,才能真正体现出它资政育人的作用。 在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交流中,本期工作坊圆满结束。 
本次协商治理研究工作坊由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协商治理研究会负责承办,由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党委统战部、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等单位联合主办。李桂华副教授任本期工作坊主持人。本工作坊以本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青年教师为主,同时邀请校外学者和博士生参加研讨,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担任评论人,旨在追踪协商民主前沿热点问题,关注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增强青年党史学者间的交流对话,推动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时为协商民主青年学者架设制度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