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课程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发布日期:2012-03-15访问次数: 字号:[ ]

   

  课程发展沿革

    1988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开设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曾经设置《人生哲理》、《职业道德》、《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固定教材,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体系不完整,课程针对性不强,教育实效性较差。199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对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作了相应的调整,所有本科院校必修的思想品德课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高校“两课”设置的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阶段,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思想道德修养》是教育部规定的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中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1998年,我校根据教育部要求,进行课程调整和规范;2002年,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两课”体系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基本实现了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补充,教材统一,大纲统一,两校区统一的比较规范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不断进行体系化的课程调整。2004年,基本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体系,基本保证总课时数为48学时,课堂教学环节为32学时,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为16学时,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规模,分别在一年级的上、下两个学期开设。这样的教学安排,比起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能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完全的情况,实践教学环节不规范,与其他课程重复及衔接问题突出。为了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为了探索生命科学试验班和烟台校区的“两课”教学改革,从2004年开始,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结构性调整,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形成《道德与法》,从而迈出课程改革的探索性步伐。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出台,这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确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形成“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即“05方案”。

    从2004年开始,我校结合《思想道德修养》精品课程建设,按照教育部要求,积极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调整和新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工作。2005年3月-4月,课程负责人李明参加了首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2005年春,我校即开始进行“两课”新方案的实施研究,进行了教研室的重新调整。2006年暑期,张晓红、李明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骨干教师研修班”,其他教师参加了北京市教工委组织的教师培训。2006年秋,我校在新生中顺利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新方案”中要求的第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2005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点开始招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促进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划学时48学时,全部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切合我校学生特点的、符合新方案要求的、适合我校实际的课程教学体系,成为最受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

    2009年,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评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2010年,我校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2011年,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教育先锋先进集体。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课程的主动意识。教师传统的唱“独角戏”的单向灌输方式被证明不但不是成功的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生的期待,影响课程的形象;而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往往纠缠于某些个别和具体问题上,同样会降低课程的思想层次,使学生感到“不解渴”,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新方案”第一门开设的课程,主要针对新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育。课程开始前,专任教师进行积极准备,采取教师集体备课、个人选择专题讲授、明确教学统一要求的形式,确定每堂课的主题和每位教师的专题,并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了解新生的心理、思想需求及其特点,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预期。在每个专题讲授之前都调研学生对相关专题的想法和要求;特别强调“首因效应”,力求讲好第一堂课;在第一次课上教师就要明确和学生讨论考核的方式,强调对论文考核的规范要求和学术道德。教师在了解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要求和期望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讨论、演讲等方式形成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把握以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认识问题为课程的主旨,特别注意新生“理想间歇期”思想实际,激发同学们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突出和彰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动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国内知名学者担纲首席专家编写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出版。教材充分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把“思想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融伦理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美学和法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尤其以思想道德和法学作为主要理论框架;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体现了思想尺度和道德尺度、历史尺度和现实尺度的互动交叉。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对任课教师的挑战。教师既不能僵化死板,也不能任意发挥;既不脱离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校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教学环节和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课程教学体系的转化。教材是统领,但教师是关键,这正如作曲家的的优秀作品必须通过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来表现一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不是“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简单组合与叠加,而是将“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

    2004年,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全校精品课程中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学校的支持,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顺利开设奠定了基础。2006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原有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继续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进一步建设。2009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评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成为我校唯一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市级精品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针对大学新生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型的人生发展阶段中“第二次断乳期”的生理心理实际和“理想间歇期”的思想实际,针对我校学生贫困生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和农村生源比例高的特点,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进行课堂讲授。如在讲授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时,选取我校园艺系98级毕业生罗洪富的毕业选择,将宏大而抽象的理论融入事例,学生十分欢迎,乐于接受,入耳入心入脑,很有效果。针对我校学生研究能力较强的特点,要求同学进行课程内容相关专题的研究,并明确告诉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要求,学生反映很有收获。课程上课前、教学过程中和课程结束后,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调研,及时分析这些基本信息,把握学生的课程需求和意见,及时对课程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同时积累课程教学研究资料,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能通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实现,而缺失了学生的主体性则是难以奏效的。科学安排教学环节是增强吸引力的关键一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第一节课上,就明确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八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组成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主题,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结合教师的讲授,进行讨论,交流看法,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交流,同学们进行综合评价。在课程过半后,每堂课都安排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度进行宣讲。对这个深度参与环节,同学们十分欢迎,认真准备。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同学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他们通过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明辨了是非,提高了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兼有“主讲者”、“主持人”、“协调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调动每个学生提高、完善自己的积极性,开辟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的思想发展空间。

充实的理论教学内容

    2006年,我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在本届新生中首次开设“05新方案”的第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教育部修订了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充实内容,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8年,教材体系进一步修订,形成了更为充实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及青年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适应大学生活为切入点,主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课程,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始终把引导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放在首位,使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注重以科学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修养性,强调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紧密结合实际,进行自我修养,能动的认识社会和人生,正确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任课教师队伍与专职辅导员队伍结合起来,把学生直接的生活感受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锻炼,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实践表明,关注一年级大学生,关注学生的转折适应,是大学教育展开的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就像家里最小的孩子,理应得到最好的关怀照顾”。(丁学良《把大学校长从官本位上解脱出来》《南方周末》2005年7月4日)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部分,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06年首次实施课程新方案时,我们就根据课程体系设计了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方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取得较大进展。2007年在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骨干教师研讨班上进行介绍,获得肯定和好评。课程调查也显示,实践环节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和喜爱。

  2007年,我们参加了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参与编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2009年,我们编辑出版了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学习手册《与你同行》,强调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构和我校实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16学时,1学分,单独设立科目,成绩记入学生课程学习总学分。学校成立一年级工作组,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与学校一年级学生工作组共同完成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实践教学环节实行任课教师负责制,大学生辅导员具体组织安排实施。

  实践教学环节和课程理论教学协调一致。在实践教学开始前,组织开展班级辅导员的集中培训,使他们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班级辅导员在本学院年级辅导员的统筹下,依据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并报任课教师备案后实施实践教学工作。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成四大模块,各有相对集中的主题,成为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体系。

  “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由“四大模块”构成。第一模块,人生发展新阶段,4学时。实践主题:完成转折适应、确立新的目标。完成时间:从课程绪论到第二章结束的学程。实践环节菜单(供学生参考选择内容,由五项中选择一项):1.召开一次新老生恳谈会;2.举办一次与知名校友或者优秀教师、院士的座谈会;3.举办一次讲座,请有关专家介绍新生入学后思想变化规律;4.参观一次校史馆;5.开展一次求职体验活动,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第二板块,幸福人生新概念,4学时。实践主题:树立科学人生观,创造人生大价值。完成时间:从课程第三章开始到第四章结束的学程。参选内容(五选一):1.观看有关人生观的影片;2.组织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3.举办一次家庭建设讲座;4.组织一次人生观问题讨论会或座谈会;5.组织讨论:我心目中的他(她)。第三模块,道德笃行新体验,4学时。实践主题: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完成时间:从课程第四章开始到第六章结束的学程。参选内容(五选一):1.组织开展一次校园公益活动;2.组织开展一次社区服务活动;3.关注社会道德细节,开展一次道德状况调查;4.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会或者辩论会;5.观看与道德建设有关的专题片、录像资料等。第四模块,法治时代新公民,4学时。实践主题:加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完成时间:从课程第七章到第八章结束的学程。参考内容(五选一):1.参观一次开放监狱;2.旁听一次法庭审判;3.举办一场法制讲座或者参观一次法制展览;4.观看法制录像或者法制节目,组织开展班级讨论;5.组织一次模拟法庭,帮助学生熟悉一般法律程序。

  每部分都有实践教学活动建议,由任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调研协商确定。实践教学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30%,学生每参与一项由辅导员记考勤5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由学生任意选择三个部分的其中一个,撰写一篇实践报告或者实践心得,总分15分。课堂教学完成后,辅导员向任课教师提交学生的考勤记录和实践报告,由任课教师评定最后得分。

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同学有比较大的影响。不能把评价作为惩戒的方式而应该作为鼓励的方式,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但也要客观和公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能简单使用考试来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只能采取全面多样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分为两个环节,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课堂理论教学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小组论文成绩占50%,讨论与PPT占30%,个人平时成绩占20%。实践环节成绩满分30,其中,实践报告15分,三次实践环节活动,每次出勤5分,共15分。学生考核总成绩由两个环节根据其权重加权得出。在课程开始时,就要求学生围绕教材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实际,确定论文的选题,并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对每位同学的参与情况和论文写作等进行评价;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

突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优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优异的成绩。课程特别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课程为同学释疑解惑,提升同学学习的自觉性和思想认识水平,以使大学生“真心欢迎,终身受益,毕生难忘”为旨归。“贴近学生、互动参与、实践环节”是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贴近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开课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课程进行中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在课程中始终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互动参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程的主动意识,积极调动同学的学习热情,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扩大课堂学生讨论、参与和互动空间,以综合性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研究性参与性学习。“实践环节”,就是突出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增强实效性。

  第一,课程以规范、长期建设和学生欢迎度高受到相关同行、专家好评,特别是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2007年暑期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班介绍,受到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相关兄弟院校借鉴我们的经验,对我们的做法给予肯定。

    第二,五位专任教师中,李明、张晓红被评为首届“魅力教师”;齐春桓连续三年蝉联“魅力教师”称号,2006-2009三年中五位专任教师六人次获得“魅力教师”称号,这是对我们的最大褒奖。

    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任教师课程授课学生评价平均值连续五年均超过90。

    第四,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员曹开瑚老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把政治理论教学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学生辅导员结合起来”;“学生的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与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和讨论结合起来”;“很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是一门“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

    第五,我们组织的全校不记名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和满意本课程。2008年课程调查中,同学们对本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体感觉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较好以上者达87.1%。由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本教学团队2009-2010年教学平均分为94.14,超全校平均分1.2分,2010-2011年,平均分数达到96.2,再超学校平均分2.07分,在全校名列前茅。

    第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效果明显,受到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北京大学祖嘉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潜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红峻教授给予较高评价。

  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后,课程实效性进一步取得显著提高,学生对课程好评度大大增强。三年来,教学团队共发表各类教学研究论文30篇,主持编写参编出版著作20部,承担各级教学科研课题20项,获得各层级各类别奖项30项。张晓红主持2010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课题“将志愿服务引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研究”,李明主持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课题“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提高了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教学团队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充实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专题式教学,潜心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与研究互动并进,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调查+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全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研讨会上,这一模式和经验受到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富有实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初步形成。教学团队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为己任,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围和空间,热心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与志愿者服务等,所指导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治理模式研究》获2011年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二等奖。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结合”、“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取得突出成效,受到同行专家高度评价。被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培训班上推广,在大学生志愿工作研究会作主题发言,向社会介绍。教学团队筹措经费作为出版资金,编辑出版《与你同行》免费发给学生使用,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和好评,大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将《与你同行》分送京内外300余所高校,加强与兄弟高校课程间交流,扩大我校课程教学的社会影响。积极参与北京市高教学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会的学术活动,三次在年会、课程研讨会介绍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建设成绩与经验。中国农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团结协作,潜心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我们的专业和职业,更是我们的志业和事业,我们在取得成绩基础上,更加以新的目标和标准要求,爱业敬业,乐业精业,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链接网址:http://202.205.91.65/eol/jpk/course/welcome.jsp?courseId=1116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