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创新激活大思政、大宣传潜能和效应,中国农业大学、光明网联合推出“思政开放麦·时事热点评论”专栏文章,激发“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奋进力量,铸就强农报国思政引领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既是落实党中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更是破解乡村基层发展难题的关键突破口。国家大力实施 “头雁”项目培育工作,目的就是要锻造一支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以头雁引领激发“群雁”活力,构建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形成“雁阵”,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党办的“国字号”大学,位列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创新落实“头雁”培育工程,构建起了面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技术人才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有情怀、善经营、能引领”的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2022年以来,学校已在全国15个省份精准培育5718名乡村产业人才,形成培育一人、带动一群、致富一片的辐射效应。这批“新农人”带动辐射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帮扶农户年均增收超过万元,更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建设科技小院等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书写了新时代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头雁”学员进校园,农民上大学 
左上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工作人员;左下图为中国农业大学 “头雁”学员交流活动;右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为“头雁”学员授课。 “不仅要把增产致富的技术学到手,把专业技术学到家,更要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身边人一起致富。”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在参加“头雁”项目开学典礼时说。“乡村振兴、头雁有我、勤奋学习、带动群雁”, “头雁”学员情绪高涨、斗志昂扬地宣誓。 学校坚持“一年培育,长期服务,终身校友”培育理念,创新构建“头雁”终身培育体系,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培育模式,为 “头雁”量身定制了政策法规、金融信贷、品牌营销、企业管理、直播带货、创业大赛等 130 学时以上的课程清单,由包含13位院士、10位首席科学家、500余位教学名师在内的顶级专家团队讲授农业前沿科技和产业创新升级,每期至少聘请1名副部级、4名司局级农业农村部专家解读农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依托全国首个“头雁”MBA项目,在三元食品、大北农等3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教学点,创新开展“产品路演+直播实训+展销对接”实战式教学,为学员企业发展赋能增效。学校在2023年度“头雁”项目验收评估中荣获全国第一,“头雁”培育质量得到高度肯定。 “头雁”导师出校园,教授下农田 
左图为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任金政赴江西“头雁”基地帮扶指导;右上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导师潘灿平赴贵州“头雁”基地帮扶指导;右下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导师王志敏、吴海芹赴河南 “头雁”基地帮扶指导。 育种、插秧、农资储备、田间管理……各地抢抓农时,抓好春耕备耕。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导师团深入“头雁”学员家乡开展精准帮扶行动,奋战在春耕备耕第一线,用现代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新一年仓满廪实保驾护航。学校成立了多位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知名教授等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为“头雁”学员匹配导师,建立长期(不止一年)一对一精准帮扶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任金政多次赴“头雁”学员种植合作社开展走访帮扶,他表示,“头雁”要“育”更要“扶”,要持续做好“头雁”学员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目前,已经有百余名导师到各省“头雁”学员基地走访帮扶,覆盖85%“头雁”。 此外,学校还与腾讯、中央农广校合作启动“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启动中国学员赴海外研修的“英领计划”和邀请非洲青年来华学习的“非洲兴乡青年培养计划”。学校还和云南人社厅、北京门头沟区、河南宜阳县等签订乡村CEO培养计划,继续推进乡村CEO培育工作机制化。这些都是学校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是涉农高校的内在价值和功能体现,中国农业大学将自觉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使命担当,深入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提升行动”,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农大样板。 
(付胜南,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宽,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