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作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历经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变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从历史中感悟中国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与来之不易,2024年5月31日,近现代历史系党支部组织党员赴河北保定开展“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牢记党纪勇担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活动由支部委员会组织策划,支部书记曹佐燕带队,支部11名党员参加。 
党支部一行首先参观了直隶总督署。直隶总督署历经清雍正至宣统八帝,历任曾国藩、李鸿章等74名直隶总督,素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清朝统治覆灭后,仍是重要的军事政治驻地。参观过程中,支部党员结合讲解就曾国藩与李鸿章在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现代化探索的意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曹佐燕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这对我们从中国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时这里还涌现了许多以方观承为代表的清廉朴实、政绩卓著的名臣,通过学习典型人物事迹,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党性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 接着,一行人参观了淮军公所博物馆。淮军公所是李鸿章建的昭忠祠,入祭本祠堂的淮系将士中也包括鸦片战争以来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诸多爱国将士,如刘铭传、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聂士成等。淮军公所见证了晚清的衰败、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在这里,大家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复杂与沉重。支部党员表示,要理解现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走向,有必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学习包括晚清史在内的中国近代史。 
最后,一行人参观了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兴起于辛亥革命时期、在1917年前后形成规模、到“五四”运动后达到高潮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有志之士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下迫切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重要实践和尝试。从1919年3月到1920年底,中国先后有17批学生共1600多人赴法。其中的许多先进分子如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王若飞、李立三、向警予、陈毅、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邓小平、李富春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以及现代化史上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有党员谈到,应当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求与选择的历史脉络中加强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重要历史地位的研究。 
本次活动受到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支部成员积极参与。活动结束时,同行党员均表示,此次活动圆满充实,通过实地考察,不仅加强了党员间的联系,增强了支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加深了党员对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党员深刻感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与来之不易,为进一步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素材和重要资源。
|